发展循环经济、走绿色发展之路,是时代所趋、现实所需、民心所向。
日前,在济源国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项目施工现场,记者看到一座现代化高标准厂房拔地而起,工程车辆往来穿梭,工人争分夺秒、干劲十足,处处涌动着奋发向上的蓬勃活力,展现着项目建设的“速度与激情”。
据了解,该项目由河南济源钢铁(集团)有限公司投资建设,总投资2.5亿元,占地面积约140亩。“从去年9月28日开工以来,我们全力以赴推进项目,生产厂房建设和大型机器设备进驻工作都已完成,初步具备试生产条件。”济源国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项目工作人员王全胜说,项目投产后,可年产50万吨废钢,实现年销售收入8至10亿元,利税2亿元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变废为宝,循环利用,是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(以下简称经开区)发展静脉产业的关键所在。
近年,经开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,以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,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静脉产业,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实现工业转型升级、跨越发展,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济源工业基础雄厚,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、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产量最大、品种最全的线棒材生产基地,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、能源、化工、装备制造基地。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,达到2106.4亿元,对GDP贡献率为76%。
在加快发展、跨越赶超的同时,必将会产生许多工业废料。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工业废料,实现工业“含金量”“含绿量”同频共振?怎样让废旧资源“重获新生”、循环利用?
经开区紧抓时代机遇、主动而为,积极探索破题方式,将废旧资源回收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,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推动制造业价值链跃升、产业链优化、竞争力重塑。
“在实现‘双碳’目标的背景下,发展静脉产业、循环经济是有效控制资源浪费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部署,也是经开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。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。
废钢是唯一可替代铁矿石的炼钢原材料,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作用极大。数据显示,用废钢炼1吨钢可节约铁矿1.65吨、标准煤350千克,降低CO2排放1.6吨、固体废弃物排放4.3吨。
乘着环保的东风,废钢持续拉长“钢筋铁骨”,已经成为钢铁行业的“香饽饽”,不仅实现了企业盈利,还推动了废钢行业蓬勃发展。
在生产车间,记者看到大功率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废旧钢铁打包机、抓钢机生产线分布在不同的作业区域,将对回收的废钢进行分拣、加工处理。“轻薄料拉来之后,我们在系统上输入产品规格,打包机就能根据需求把轻薄料自动压缩打包成钢块。厂区生产效率非常高,每小时可生产废钢20吨。”王全胜说。
在这里,废旧钢铁,经过“脱胎换骨”,成为钢铁冶炼的原材料,实现“点石成金”式的逆袭。
“我们以济源为中心,辐射200公里为半径,大量收购、生产废钢,打造全国性废钢集散地,实现钢铁原料供给、再生钢铁循环利用,推动济源钢铁精深加工、产业支撑协同发展。”王全胜说。
项目的快速推进,离不开经开区的优质服务。经开区始终坚持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建立企业服务专班,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,盯紧重要环节、关键阶段,根据项目情况定好“时间表”,绘好“路线图”,积极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全力以赴推动项目早建设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
项目进驻前期,经开区工作人员帮助企业做好征地、手续办理等规划设计工作;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协调水电气等配套设施,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;加大监管力度,多次上门开展安全环保指导,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……一个个务实之举犹如跳动的音符,奏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“最强音”,展现着经开区奋发赶超、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。
“经开区工作人员主动作为、贴心指导、跟踪服务,帮我们协调解决项目用地、环保安全、管道铺设等问题,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。”王全胜坦言,废钢行业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。他们还将谋划建设新型型材项目,发展报废汽车分解业务,让“废旧”资源化。
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经开区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,以静脉产业园为依托,以“循环”为主线,瞄准“静脉”精准发力,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,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